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管网高覆盖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0

登记号:G20200335

所属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学科分类:水污染防治工程;

关键词: 城市;河流污染;排水管网;沉积污染;溢流污染

绿色分类:水污染源头防控;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管网高覆盖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200335 学科分类: 水污染防治工程;
绿色分类: 水污染源头防控; 项目关键词: 城市;河流污染;排水管网;沉积污染;溢流污染        
推荐单位:

同济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 成果所属行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我国一直重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欧美国家相近,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河流污染严重。主要成因是城市排水管网破损、混接错接、污水溢流问题普遍存在。管网问题成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卡脖子”问题,自主创新研发关键技术至关重要,意义深远。在国家科技项目持续资助下,项目组历时十余年,突破技术瓶颈,创新管网高覆盖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广泛推广应用。 创新点一、首次建立管网问题非开挖数值化诊断方法,创新管网破损非开挖修复技术,解决管网截污效益较低的难题。为解决我国城市无法全面开挖进行管网诊断和修复问题,通过阵列分析建立不同来源水质特征表达,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特征水量,分区反演确诊破损情况,实现混接点位精准识别,应用于部分城市管网诊断,揭示我国管网问题严重,混接破损率高达30%以上。为此,创新软管内衬非开挖施工方法,研制带管道冲刷功能机器人、多级液压修复施工一体化工作平台和气缸调节多方位夹具,提升内衬修复施工质量和时效。应用于16个城市管网非开挖修复,切实解决管网破损问题。 创新点二、首次研发管网沉积水力自动冲刷装置,创新强化旋流分离技术,解决管网沉积污染控制难题。通过管网多源污染平衡关系解析,确定雨水管网排放污染负荷约60%来自沉积污染。为此,研发原位识别传感装置,分析管网沉积物中微生物分泌黏性物质对剪切性能的影响,开发水力自动冲刷装置,晴天冲刷效率达60%以上。针对雨天突发性排放,创新2min短时絮凝强化旋流剪切高紊流场中絮体强度技术,旋流分离有效粒径增长为100μm以上,COD和SS去除率超过45%,与引进装置相比,提高一倍。在巢湖市、南宁市等10余个水环境治理项目推广应用。 创新点三、首次研发污水溢流浓度和调蓄体积定量分析设计方法,创新高浓度纳米曝气净化技术,解决溢流污染控制难题。项目揭示溢流污水是城市河道雨天黑臭主要成因,明确污水混接比例和前期晴天数是主要影响因子。开发降雨-径流-溢流全过程分析模型,建立控制溢流浓度的调蓄池设计新方法,应用于合肥、福州等城市,解决了基于河道水质保障的调蓄池容积定量分析难题。开发水力空化强制爆破生成100-200nm的纳米气泡技术,氧传质速率提高至普通气泡的10-100倍,有效解决溢流污水导致河道厌氧问题,在30余个黑臭水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果应用于上海、广东等19个省(市)60多个重污染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水质明显改善。主编、参编技术标准和规范等11项,授权专利26件(发明专利11件),软件著作权12项;受邀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联合国副秘书长Sharif高度赞扬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成功借鉴,在联合国第四届环境大会发布,在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推介;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研究成果,发表SCI和EI论文101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姓名: 徐祖信 性别:
出生日期: 2020-08-27 08:00:00.0 职务:
国籍(地区): 中国 联系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行政北楼320室
电子邮件: Chengky@tongji.edu.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