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

0

登记号:G20170895

所属行业:

学科分类:水污染防治工程;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农村污水处理 曝气稳定塘 土壤渗滤 强化絮凝

绿色分类:水污染治理与修复;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
成果登记号: G20170895 学科分类: 水污染防治工程;
绿色分类: 水污染治理与修复; 项目关键词: 人工湿地  农村污水处理  曝气稳定塘  土壤渗滤  强化絮凝
推荐单位:

同济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标准,
简介: 点击查看
本项目属环保领域农村污染控制技术应用研究。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本项目针对农村污水氮磷浓度高、冲击负荷大、污染源分散的特性,历经近十年,研发了简便、经济、高效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编制发布了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和技术规程,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 本项目具有以下创新点:1.研发了人工湿地除磷脱氮技术。建立了基质层生化需氧量和硝化需氧量关系,根据污水负荷设置大气复氧廊道和空气传输导管提供所需氧气量,创新变浸润水位运行方式,有效调控了湿地好氧、缺氧、厌氧反应环境,解决了人工湿地除磷脱氮难题。2.研发了人工湿地防堵塞技术。明确了湿地堵塞物组分,驯化赤子爱胜蚓取食堵塞物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增加基质中的核酸量,堵塞物经蚓粪转移到基质表面,有效延长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工作周期。首次研制防堵塞可替换模块化基质,确定了模块化基质最优设计孔隙率和骨料配比,布水效果好于普通基质,解决了湿地堵塞后的快速修复难题。3.研发了生态曝气稳定塘技术,优化了流场、污泥浓度、曝气量的配置,采用1:2间歇曝气对应的最佳停留时间4~6d。引种水葫芦并将密度控制在10-30kg/m2,同时,加装高炉渣挂载浮床,使用量为2.5kg/m3,开辟了农村污水因地制宜处理新途径。4.研发了污泥和水葫芦生态处理技术,优化曝气塘和湿地面积配置比例,确定进泥时间、停留时间、湿地负荷关系,实现了污泥无害化处理。通过压榨实现水葫芦渣液分离,液体经静态厌氧发酵后,符合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标准规定要求,水葫芦渣与猪粪按6:4配比堆肥30-40d后,符合农用标准;应用于矮脚青、玉米、地豆王的种植,与对照地块相比,农作物生长和产量明显提高,为水葫芦农业资源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项目集成了"化学强化絮凝-人工湿地"、"复合厌氧-人工湿地"、"化学强化絮凝-土壤渗滤"三套污水处理优化组合工艺。在奉贤区青村镇建成中试工程基地,在崇明森林公园、前卫村、瀛东村、港西镇四个重点地区建成示范工程,在浦东新区新场镇果园村进行全面推广应用,果园村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本项目研发的技术体系还在上海青浦、嘉定,浙江雁荡山区,江西井冈山,安徽黄山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各项出水指标均做到排放标准,示范、应用工程水量达到31530m3/d,明显改善了受纳河道水质,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均可节省1/2以上,实现了高效、简便、经济目标。 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I论文18篇,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申请发明专利2件,编制了《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沪建交联(2008)538号)、《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DG/TJ08-2100-2012;J12086-2012),由市建交委、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和市绿化环卫局联合颁布实行,使上海农村污水治理走在全国前列,推动了上海郊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编制了《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由建设部颁布实行,对推动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姓名: 邬建华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wujianhua@tongji.edu.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