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脑胶质瘤恶性生物特性和系统诊治研究

0

登记号:G20172262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

关键词: 疗效 脑胶质瘤 易感性 分子机制 靶标

绿色分类:其它;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脑胶质瘤恶性生物特性和系统诊治研究
成果登记号: G20172262 学科分类:
绿色分类: 其它; 项目关键词: 疗效  脑胶质瘤  易感性  分子机制  靶标
推荐单位:

上海长征医院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由于发病部位特殊手术致残率高,复发率几乎100%;因异质性强即使显微技术辅以术中导航、磁共振等仍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全切,且放化疗效果不佳,存活率低,是全球难治性肿瘤之一。项目用高通量技术研究胶质瘤恶性生物特性分子机制,建立系统性规范化手术及个体化综合诊疗体系,大幅改善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期。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大规模筛查中国汉族人群基因组中胶质瘤的易感因素,针对恶性胶质瘤代谢异常活化现象探索机制,提出胶质瘤"精准干预"三级诊治思路:从1600例胶质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样配对发现人染色体内多个与胶质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座、单倍体的变化,发现过敏与胶质瘤发生呈负相关,为健康人群筛查胶质瘤高危患者,早期监测和干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项目聚焦胶质瘤生物代谢特性发现氨基酸、糖、脂代谢,线粒体功能、蛋白合成降解等代谢通路在GBM中有显著变化,研究了涉及肿瘤代谢全过程各关键节点的重点基因;围绕代谢异常活化路径,依据系统生物学理论提出从不同关键节点、多角度多层级对肿瘤进行"围追堵截"的代谢干预与防治策略。在《Carcinogenesis》《Int J cancer》等发表30篇SCI,获4项专利,被《Cell》《Nature Genetics》等大篇幅他引520次。 2.以精准医疗理念开展临床实践,规范应用高新技术和个体化策略;对复发恶性胶质瘤行大规模辅助化疗研究,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疗效;对1255例位于功能区胶质瘤行个体化诊治,应用神经导航和MRI融合传导束重建等新技术,外侧裂、中央沟、海马岛叶胶质瘤全切+次全切比例>90%,并发症7%;侧裂区GBM中位生存期达21.7月,较《N Engl J Med》报道延长8.2月;特殊部位胶质瘤全切+次全切比例>75%,较《J Neurosurg》数据升33%,中位生存期47月。上海医学科技查新证实手术切除比例、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期等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中央沟胶质瘤诊治经验和预后因素为首次报道,他引41次。针对复发恶性胶质瘤治疗在《FBS》《J Clin Oncol》提出化疗及靶向治疗重要性,联合M.D Anderson建立复发胶质瘤大数据库发现联合化疗及靶向治疗能改善治疗反应率,延长生存期,被《Neurology》等他引43次;大样本数据及诊治经验发现替莫唑胺节律化疗可明显提高复发GBM疗效,被纳入中国恶性胶质瘤治疗指南。 3.建立分子病理指导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体系:在863等资助下率先用多类型高通量芯片研究与恶性增殖、放化疗敏感和预后相关30条基因功能(6条有自主知识产权);构建317例样本组织芯片发现BSP、GOLPH3等与预后不良相关,可评估和预测生存期,为生物治疗提供方法和干预靶点,有助于使GBM达到分子病理指导下"个体化精准治疗"。在《Oncotarget》等发表28篇SCI,他引618次。 共发表论文115篇,SCI收录59篇,总IF 248.807分,13篇IF>5,总他引1201次,单篇最高他引161次。在国内外会议上报告18次,出版4部专著,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举办全国学习班16次,培训1000余人次,在中央电视台报道诊治经验。成果可高效高通量低成本研究肿瘤特性,在北京天坛医院等3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
姓名: 李晓光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13801821980@126.com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