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关键技术

0

登记号:G20171676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

关键词: 技术 发病机制 治疗 颈椎病

绿色分类:其它;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关键技术
成果登记号: G20171676 学科分类:
绿色分类: 其它; 项目关键词: 技术  发病机制  治疗  颈椎病  
推荐单位:

上海长征医院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实用新型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本项目属于骨外科学领域。 颈椎病临床常见,严重者可致四肢功能障碍、瘫痪,常常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目前国内外对颈椎病发病机制、病因学的认识仍不完全清楚,例如主要的致病因素: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是如何形成?一些特殊类型颈椎病如交感型颈椎病,其发病机理及诊断标准如何明确,各家观点存在很大分歧。病因学认识不足的同时,颈椎病治疗方式的完善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尤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关键技术存在许多争议与不足。手术器械的落后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团队依靠我院独特的病源优势,通过对4000余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研究,提出了颈椎病发病机制的新理念、针对病因提出了较为完善的诊疗规范、创新发明了新的手术器械,明显提高了患者疗效。 主要研究内容:一、在国内外首先证实了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存在成骨潜能,是形成椎体后缘骨赘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提出了新的理念,在国内首先证实了颈椎后纵韧带内存在大量呈网状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对该类患者可行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必须切除后纵韧带,阻断交感神经传导,从而改善交感症状;二、对颈椎病常常伴随的韧带骨化、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等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式进行研究总结,提出前路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是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与后路手术效果差。同时针对颈椎MRIT2加权伴随的脊髓高信号进行分析,发现颈椎不稳、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椎管狭窄是导致脊髓高信号的最重要因素,不同部位高信号对预后影响不同;三、针对颈椎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脑脊液漏",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处理策略,必须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单一疗法"多较难获得痊愈。针对术中尚无有效方法对硬膜缺损进行修补的现状,发明、构建了组织工程人工硬脊膜并在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疗效;四、为彻底消除脊髓致压因素,设计了后纵韧带切除钩及拓展式颈前路拉钩,已成为颈椎前路手术的必备工具,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同时针对目前的颈前路术后重建钛网易发生下沉的现状,设计、研制了新型全接触式植骨重建钛网,该项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在临床应用4年,随访结果证实了新型钛网可明显减少钛网沉陷;五、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及颈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对我院80年代初非融合病例进行了30年的随访,发现非融合技术可较好地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还明确术中过多矫正颈椎曲度易发生颈5神经根麻痹。 本项目发表论文44篇,其中在Spine J、Eur Spine J等国际专业顶级杂志发表SCI论文17篇,中华骨科、中华外科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7篇,总引用次数316次(Web of Knowledge 引用111次),单篇最高38次。获得4项国家及上海市基金项目支持,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研究设计的后纵韧带切除钩作为颈椎病手术的标准必备工具在全国许多家医疗机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设计的新型全接触式植骨重建钛网成功转化,在全国1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姓名: 陈喆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kykchz@163.com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