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处理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0

登记号:G20172518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水污染防治工程;水处理;

关键词: 调蓄 海绵城市 雨水资源化 集蓄利用

绿色分类:节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处理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172518 学科分类: 水污染防治工程;水处理;
绿色分类: 节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 项目关键词: 调蓄  海绵城市  雨水资源化  集蓄利用  
推荐单位: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本技术发明成果属于能源与环境技术领域。为解决或缓解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但很多关键问题如:雨水口垃圾堵塞,高速入流条件下产生的入流竖井(工作井、通风井)水流喷涌现象,长距离、小坡度调蓄隧道内的悬浮物淤积现象等,这些不利现象影响了调蓄设施的安全运行及调蓄效果。本成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在包含雨水收集、调蓄、处理、利用的雨水蓄集利用技术方面完成了多项发明与技术创新,为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提供技术经验,解决或大大缓解我国内涝、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主要技术发明点包括: 1)雨水收集领域发明了三项新型雨水口:目前大多城市的老城区沿用传统单一的立篦收水口或平篦收水口,泄水能力较小,型式单一,且堵塞、损坏严重。本发明的三种新型雨水口,泄水能力强,具有防堵功能,能充分满足道路排水要求,防止城市内涝,适用于雨水口新建或改造,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2)调蓄处理领域发明的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能使处理设备与池型紧密结合,实现渠道配水,具有降低水头损失、减小能耗、易于管理运行、出水水质好、产泥少、节约用地、运行管理更方便等特点。 3)分建式雨水调蓄系统:克服了现状场地不足的缺陷,同时更大程度地实现整个排水系统的调蓄功能,更加有利于城市的排水调蓄,有效改善老城区建设难等问题。 4)道路雨水生态储存系统:采用地下布置形式,占地少,抗压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而且与绿化用地相结合,生态环保,能大大缓解道路雨水汛期积水问题,处理后的雨水储存在其中,不会堵塞,运行管理方便,且可作为绿化、消防等用水。 5)超深隧道入流冲淤排放方面的四项发明成果:带冲淤槽的大型调蓄管涵、地下调蓄管涵的自动清淤系统、调蓄管入流排气及出流多功能井和带高位井的多功能出水泵房:解决了调蓄管涵的清淤难题,具有结构简单、冲洗水耗、能耗少、节约能源、自动化程度高、清淤效果好等优点,能够保证调蓄管涵在使用的情况下不淤积。针对大型调蓄管涵埋设很深,容易导致淤积、入流消能困难、清理垃圾较难、入流流态不稳定、排气困难,出水泵流态不稳定、出水水位变化大等难题,解决了深层调蓄管涵的接入一系列难题,尤其是入流的流量控制、垃圾控制、通风排气、出流等,实现最大限度节约电耗,降低运营成本,而且设备少,投资省,易于管理运行,占地紧凑。 本项目研究共获得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论文5篇。研究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已成功应用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区,已投入运行的工程每年可实现回收利用雨水1641万立方米,节约用水费用5825.55万元,可实现初期雨水COD减排0.43万吨/年。 通过以上组合可实现海绵城市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示范应用,能大大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和防洪标准。与国外海绵城市技术相比,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国内相关工程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姓名: 黄瑾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connie_jinhuang@sina.com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