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基于代谢转化的中药活性成分制备及体内过程研究与推广应用

0

登记号:G20200866

所属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学科分类:药学;生物学;

关键词: 制备工艺 中药活性成分 代谢转化 固定化酶 体内过程

绿色分类:其它;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基于代谢转化的中药活性成分制备及体内过程研究与推广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200866 学科分类: 药学;生物学;
绿色分类: 其它; 项目关键词: 制备工艺  中药活性成分  代谢转化  固定化酶  体内过程
推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面洽, 成果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本项目属于中药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是中药制药技术及体内过程研究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汤剂经口服后,其有效成分除以药物原形被机体吸收外,还有部分成分需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化合物后才能被吸收,并在肝脏中进一步发生Ⅰ相和Ⅱ相代谢,从而发挥药效作用或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这些体内代谢过程受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机体内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个体差异影响。本课题组近十年来专注于中药活性成分体内代谢转化规律的系统研究,并采用体外生物酶解转化技术模拟药物在机体肠道内的代谢活化机制,探究中药活性成分的定向制备工艺,筛选出一批药理活性更强的候选化合物,为中药新药研究奠定基础。已取得以下系列成果:(1)构建了中药活性成分肠道转化及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方法。采用UHPLC-Q/TOF技术结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完成了栀子、龙胆、知母等10余种中药中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研究,初步阐明了龙胆苦苷、淫羊藿苷和知母皂苷等多种中药糖苷类成分的肠道酶解活化及体内代谢规律。并将此技术应用于清热利胆中药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体内代谢活化机制研究,综合运用分析化学和计算化学技术,首次证明了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在肠道内脱去糖基后,需经过二次代谢或重排进而产生药效结构,为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药效结构发现奠定理论基础。(2)构建了中药活性成分Ⅱ相代谢物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生物酶解法结合HPLC-MS/MS检测技术建立了栀子苷、淫羊藿苷、中药复方茵陈蒿汤中活性成分Ⅱ相代谢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首次完成了其活性成分Ⅱ相代谢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解决了本领域研究的技术难题,为国内外同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方法。(3)基于代谢转化规律和体外生物酶解技术构建了中药活性成分的定向制备工艺。模拟中药糖苷类成分体内代谢转化过程,采用体外生物酶解和双相固定化酶技术实现了对其次生苷(知母皂苷AⅢ、宝藿苷Ⅰ)以及苷元(知母皂苷元、淫羊藿苷元)等多种活性化合物的定向制备,相对于常规酸碱水解工艺,具有高度的定向性和专属性。目前已完成了上述中药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的制备工艺及活性筛选研究,达到了中试生产要求,筛选出了一系列具有保肝利胆、抗真菌、抗肿瘤等高活性药理作用的候选药物。(4)研究中药活性成分体内代谢过程与胆红素代谢酶和转运体的相关性,阐明了中药复方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机制。基于体内代谢规律,结合代谢组学以及分子信息组学等技术,通过研究中药活性成分体内Ⅱ相代谢过程与内源性物质(胆红素代谢酶和转运体等)的相关性,首次证明了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机制与上调肝脏代谢酶Ugt1a1和转运体Mrp2、Oct1、Ntcp等蛋白水平相关,其主要成分栀子苷及其Ⅱ相代谢物可能是其利胆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从药物代谢角度阐明其利胆作用机制。该研究成果已用于中药新药研究中,在研究中药复方体内药效物质的基础上,优化了复方制备工艺,提升中药质量标准。

姓名: 张彤 性别:
出生日期: 2020-05-27 08:00:00.0 职务:
国籍(地区): 中国 联系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 1200 号
电子邮件: kyctcm@vip.sina.com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