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中药有效部位纳米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0

登记号:G20170851

所属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学科分类:放射性药物学;

关键词: 中药有效部位 纳米粒给药系统 构建技术及应用

绿色分类:其它;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中药有效部位纳米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170851 学科分类: 放射性药物学;
绿色分类: 其它; 项目关键词: 中药有效部位  纳米粒给药系统  构建技术及应用    
推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本项目属于医药卫生(药学与中医学)领域。 中药有效部位是中药单方或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中药有效部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吸收差或注射时的安全性问题,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疗效。纳米粒给药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靶向给药或促进药物口服给药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主要在化学药物中研究或应用较多。与化学药物相比,中药有效部位由多个单体成分构成,且具有成分复杂,性质各异的特点,严重制约了有效部位纳米化药物开发的进程。本项目在973计划等4个国家项目、4个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下,首次建立了以山嵛酸甘油酯为材料、以冷压匀质-高压乳匀法制备中药有效部位固体脂质体纳米粒的方法。形成了以多组分含量权重综合评价法评价中药有效部位纳米粒体内外行为的特色方法。有效的通过纳米技术提高了中药有效部位纳米粒口服和静脉注射的体内效果。其主要科技创新点如下: (1)首次建立了山嵛酸甘油酯为材料、以冷压匀质-高压乳匀法为代表的制备中药有效部位纳米粒的方法,形成了中药有效部位纳米粒制备的技术平台。分别以水飞蓟素、蟾酥提取物、羟基喜树碱、多烯紫杉醇等为模型中药有效部位,构建了中药有效部位固体脂质纳米粒、长循环纳米粒与长循环脂质体。 (2)形成了有中药有效部位纳米粒特色的体内外评价方法:采用多组分含量权重综合评价法对中药有效部位纳米粒的包封率、体外释药、体内分布、生物利用度等进行综合体内外评价,更客观地反映中药有效部位的特点。 (3)用纳米技术显著改善了中药有效部位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推动了中药有效部位纳米制剂的应用。与口服参比制剂相比,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的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利肝隆、益肝灵的310%、459%,证实了纳米粒载药系统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并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与内蒙古元和药业共同将该制剂申报了生产批件,成为国内第一次向SFDA申报中药纳米制剂的品种。 (4)探讨了纳米制剂提高中药有效部位和单体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机制。进行了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多烯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口服给药转运机制研究,探讨了纳米粒粒径、P-糖蛋白外排抑制剂、及淋巴转运等途径影响口服的吸收机制。 (5)以F68为材料修饰纳米脂质体与纳米粒构建长循环纳米脂质体与长循环纳米粒,提高了模型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羟基喜树碱(HCPT)和蟾酥的体内滞留时间和药效,是国内外较早的将Pluronic F68应用于构建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之一。 项目研究期间,发表论文14篇,培养研究生1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名),申请专利14项,授权专利10项,申报中药新药证书1个(获受理号),两项技术在两家药业公司推广应用。 本项目首次建立了中药有效部位纳米粒制备和评价的技术平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有效部位的剂型,提高了中药有效部位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体内效果,加速了中药有效部位纳米制剂的产业化进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姓名: 王广东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kyctcm@vip.sina.com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科技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