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上海海岸带震旦鸦雀种群现状调查与保育对策的应用

0

登记号:G20172134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

关键词: 震旦鸦雀 滨海湿地 芦苇 种群动态 物种保育

绿色分类:资源开采及利用;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上海海岸带震旦鸦雀种群现状调查与保育对策的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172134 学科分类:
绿色分类: 资源开采及利用; 项目关键词: 震旦鸦雀  滨海湿地  芦苇  种群动态  物种保育
推荐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震旦鸦雀隶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鸦雀属(Paradoxornis),目前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Paradoxornis heudei heudei)和黑龙江亚种(Paradoxornis heudei polivanovi)。其中指名亚种种群目前被限制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江西省)的芦苇地中,是中国特有的地方物种,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全球性近危,其珍稀性堪比大熊猫。 震旦鸦雀仅生存在芦苇生境中,这种生境依赖的唯一性导致其种群对芦苇湿地结构质量有极高的敏感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均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上海沿江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围垦与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导致上海芦苇滩涂湿地减少,结构巨变,使震旦鸦雀栖息地丧失,种群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护这一地方性物种,确立滩涂湿地芦苇管理策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于2010年设立了《上海海岸带震旦鸦雀种群动态变化研究》项目。项目由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华东师范大学和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联合展开。本项目对震旦鸦雀种群规模、分布、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繁殖生态、行为生态等种群生态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既采用了以往传统的鸟类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方法手段,同时为了深入探讨种群现状、预测震旦鸦雀种群的变化趋势,研究引入了大尺度景观生态学方法与微观尺度分子生物学手段,从震旦鸦雀这一物种生存相关的各个尺度上,完整地揭示了震旦鸦雀生存现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 1)本研究利用3S技术首次绘制出上海全境海岸带芦苇分布图,并通过大范围鸟类同步调查,掌握了本地区震旦鸦雀种群规模、季节动态、生境选择偏好,绘制出上海市震旦鸦雀分布与种群密度图,作为芦苇依存度极高的敏感物种,此项成果客观、及时地反映出上海沿江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以及修复保育策略的效果。 2)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震旦鸦雀开展了环志标记、无线电跟踪调查,结合传统生态学调查手段,对震旦鸦雀种群扩散和繁殖生态学开展研究,首次揭示了本区域震旦鸦雀种群扩散、年龄结构、家域、繁殖成功率等重要种群生态学数据。 3)本研究首次采用了分子遗传学手段,对震旦鸦雀个体进行了性别鉴定、个体识别、亲缘识别的研究,从微观水平上揭示了震旦鸦雀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婚配与繁殖对策、种内交流机制,为保育措施的提出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篇,其中3篇被SCIE收录,1篇被CSCD收录。以本研究结果为主要内容的震旦鸦雀科普读物《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与科普纪录片《震旦鸦雀》的制作与发布,将有助于唤起人们的对这一物种的深度了解与关注,促进震旦鸦雀物种保育与湿地环境保护。 本研究针对震旦鸦雀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芦苇循环收割"策略,在合理利用芦苇资源的同时,保证了震旦鸦雀的栖息需求,将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这一策略已被应用于上海滨海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具体管理中,并获得积极的效果反馈。
姓名: 齐晴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qqi@admin.ecnu.edu.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