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精选库
胡焕庸线的成因、地理学基础及其绿色发展的意义

0

登记号:G20200410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地理学;地质学;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胡焕庸线 人文地理学 区域的地理本性 绿色发展

绿色分类:生态安全规划;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胡焕庸线的成因、地理学基础及其绿色发展的意义
成果登记号: G20200410 学科分类: 地理学;地质学;
绿色分类: 生态安全规划; 项目关键词: 气候变化  胡焕庸线  人文地理学  区域的地理本性  绿色发展
推荐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面洽,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学术成果
简介: 点击查看

本项工作是作者在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并返回中科院发展战略研究院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关于中国区域结构和艰苦边远地区地区辨识的成果。中科院院士吴传钧先生评价这项工作时说,它的科学意义在于证实了“胡焕庸线的存在性”,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事实上在引导中国绿色发展上有重要意义。1在科学发现意义上本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发现:本项研究最早开始于1995年王铮提出胡焕庸线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分布界线。并且将胡焕庸线追溯到历史时期,发现胡焕庸线是环境变化的产物。在两汉气候温暖期中国旱涝空间分布存在平行胡焕庸线方向,AD780后,胡焕庸线以西逐步沙漠化(王铮等,1996),划分了中国人口聚集和灾害活动区,并引发社会对胡焕庸线的普遍关注。2010年,吴静,王铮通过基于自主体的非数值模拟(ABS)方法,发现胡焕庸线对于的人口分布特征出现在1246年以后(Wu,Wang,et al, 2010),发表在社会学与历史学当年排名第一J Historical Geography的SSCI、SCI期刊上,确认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变化的产物(附件1)。完善了中国地理学界两个现代创始人竺可桢和胡焕庸的的理论成果。2.在科学发展应用方面上,本项工作很好的结合了中国的发展需要,满足了国家需求:在对胡焕庸线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王铮带着夏海斌、吴静、刘清春、刘丽、顾高翔接受重要国家内部研究项目,负责《中国艰苦边远地区辨识》任务,并且跋山涉水,是对胡焕庸线以西和毗邻的12个省区艰苦边远地区做了长期考察;提出了的国家任务要求的经济-人文区域划分,作为应用胡焕庸线理论的一个应用和深入,完成了国家有关任务(内部项目具有保密性,内容不介绍)。并在2010-2012年间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国土分异机制的区域协调管理模式研究》(编号,70933002)。于2016年在《中国科学》发表题为《中国2050:气候情景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论证了胡焕庸线形成的地理基础和在全球变化的演变趋向。并且针对中国东西部差距问题、国家扶贫政策和高技术产业布局的一系列控制性政策,特别是最终提出了解决长期困扰国务院的区域工资差距问题的政策方案,为国务院有关部门采用(见附录2)3.在科学创新意义上,本研究具有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在对胡焕庸线研究基础上,研究揭示胡焕庸线、秦岭-淮河线和长城线是锁定中国大陆空间结构的重要地理界线(夏海斌,王铮,2012),是国土空间绿色发展的管理的基础,也是当前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理论上证实胡焕庸线作为中国长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区域第一次地理本性(first nature)的决定性的自然禀赋;进而提出三次地理本性(nature)学说。提出区域的三次本性(nature)是锁定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格局的地理结构基础。中国在当前持续的工业化中,第二本性的聚集和交通建设是打破胡焕庸线关键,并且预测当前正在发生的信息化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分工将引导区域差距复杂化和突破方向。对研究提出的区域溢出理论,国际期刊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评价为 “具有显著的贡献意义的”。在应用上,基于对胡焕庸线对中国区域的分异作用,王铮等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可能的空间转移,为“十二五”规划建立高技术产业创新枢纽位置的选择做了空间分析,提出了高技术产业的区位理论(,毛可晶,王铮等,2008,王铮,熊文,姚梓璇,2010,熊文、姚梓璇、王铮,2010),进而作者发展了新兴的计算经济学和计算地理学模拟模型,分析了中国在技术扩散和资本流动下发展的可能性(顾高翔,王铮,2014)。

姓名: 王铮 性别:
出生日期: 2020-05-27 08:00:00.0 职务:
国籍(地区): 中国 联系地址: 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电子邮件: szxiong@kj.ecnu.edu.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