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修复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植物培育技术创新

0

登记号:G20172216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学科分类:环境修复工程;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土壤污染 基因工程 植物培育

绿色分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修复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植物培育技术创新
成果登记号: G20172216 学科分类: 环境修复工程;
绿色分类: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项目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土壤污染  基因工程  植物培育
推荐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农、林、牧、渔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多环芳烃(PAHs)是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芳香环的烃类化合物。PAHs具有较强的生理和遗传毒性,能引起人体细胞脂质过氧化,细胞膜结构和组成破坏,DNA 氧化损伤和突变,诱导机体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环境中PAHs绝大部分由人为活动产生。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PAHs为主要有机污染物之一,污染区包括城郊耕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采油采矿区、污水灌溉区以及干线公路两侧土壤。由于土壤表层PAHs容易通过微型颗粒和食物链进入人体,修复PAHs污染土壤一直是我国重点研究课题。 本研究团队自2005年开展植物修复PAHs的研究工作,在国家863项目、上海市农委和科委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培育高效降解PAHs植物新种质进行了长期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从上海土著菌群中规模化分离PAHs降解菌;细菌PAHs降解关键酶基因克隆;植物参与PAHs氧化和转运相关基因资源挖掘;按照植物表达模式优化合成PAHs降解相关基因;草甘膦抗性基因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筛选、体外改组、基因优化,以EPSPS基因替代抗生素抗性筛选标记基因的安全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植物多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方法的建立;恶臭假单胞菌萘双加氧酶复合体植物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物培育;表达由分枝杆菌末端氧化酶与恶臭假单胞菌电子传递蛋白组成的PAHs双加氧酶杂合体植物培育;人降解PAHs的P450单加氧酶和糖基转运蛋白双价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物培育。项目涉及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环境、微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多门学科。 本项目在PAHs降解植物培育方法上具独创性,总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快速从细菌中克隆PAHs降解基因簇的方法,从上海土著细菌中获得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2)建立了草甘膦抗性基因EPSPS高通量定向筛选技术,获得了多个性能优于商业化CP4-EPSPS的草甘膦抗性基因,构建了无抗生素抗性基因植物表达载体;3)建立了基于定点突变和基因优化的植物多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技术;4)利用多基因构建技术,国际上首次构建了表达恶臭假单胞PAHs萘双加氧酶复合体,表达分枝杆菌末端氧化酶与恶臭假单胞电子传递蛋白杂合体,以及表达人P450单加氧酶和UDP-葡萄糖苷糖基转移酶双价基因的3套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的转化验证了上述3套植物表达载体在植物中对不同类型PAHs的降解功能,为培育修复多种PAHs污染土壤的植物提供了创新性手段。 本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5篇为不同领域一区期刊(3篇为环境领域顶级期刊,1篇为代谢工程领域排名第一期刊,1篇为微生物学顶级期刊),最高单篇影响因子13.8, 最高单篇引用次数达253次,项目获得7项授权专利;专利中部分核心技术,在两个生物技术公司得到应用,近3年新增产值2500万元;项目设计的多套植物分解PAHs体系,通过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功能验证,对小试区位的PAHs污染修复表现良好。该技术可以推广到更多植物改良,培育出能用于农田土壤中PAHs污染修复、人工湿地建设、填埋场表层覆盖与生态恢复、生物栖身地重建、公路周边环境保护等多种植物,具有巨大环境和社会效益。
姓名: 王建明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kyc@saas.sh.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