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交通伤致伤行为方式鉴定及损伤数字化构模研究

0

登记号:G20171494

所属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

关键词: 司法鉴定 交通伤 交通行为 致伤方式 数字化构模

绿色分类:生态安全数据服务;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交通伤致伤行为方式鉴定及损伤数字化构模研究
成果登记号: G20171494 学科分类:
绿色分类: 生态安全数据服务; 项目关键词: 司法鉴定  交通伤  交通行为  致伤方式  数字化构模
推荐单位: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规范,
简介: 点击查看
本项目属法医病理学范畴,研究内容涉及法医学、影像学、痕迹学、工程学、生物力学、计算机仿真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项目组通过运用数字图像及计算机仿真技术,依托自主构建的损伤有限元模型,进行交通伤致伤行为方式及损伤生物力学研究,最终形成交通伤司法鉴定的新模式,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处理提供科学证据。 交通事故过程复杂多变,损伤表现差异大。如何突破传统专家经验,利用新技术,科学、真实、有效地反映事故过程,准确求解人体受载时生理组织的生物力学响应,是鉴定实践中始终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已逐渐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国家、上海市科委多个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于2004年率先开展交通伤致伤行为方式鉴定及损伤数字化构模相关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特(重)大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获得了委托方的高度好评,逐步形成了运用虚拟解剖、尸体解剖,结合数字化构模技术全方位重建交通事故碰撞过程的工作模式。相关技术创新如下: 1、率先建立"道路交通事故事故综合鉴定体系"及"基于现场信息综合处理的计算机仿真参数体系及信息处理系统",将分散、无序、仅依赖专家经验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转向综合、有序、量化的理论体系和科学鉴定模式,推动了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向前发展,提升了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品质。在大量案例资料分析及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首创《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应用结果证明该标准能够切实解决交警部门办案亟需解决的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的难点问题,有效提高事故处理及责任认定的鉴定效能。 2、基于现场信息处理,首次将系列数字化构模技术应用于交通伤损伤重建研究。在法医学领域,率先开展虚拟解剖交通伤致伤方式分析;首次将多刚体动力学法、有限元法等工程学技术应用于交通损伤学研究;首次利用DICOM医学数字图像自主构建适合中国人体特征的有限元损伤模型进行交通伤致伤行为方式分析及求解人体受载时生理组织的变形、位移、应变/应力等。以图像形式、动画效果、动态反映交通伤发生的应力过程,真正实现交通伤在时-空-力的三维重建。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法庭科学大会上多次报告并在国际权威杂志《Plos one》、《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Romanian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上发表;工作模式已被国际诸多法医学工作者接受和认可。 本研究有效解决了诸多国内交通事故复杂疑难案件,如"天津许云鹤案"、"横店车祸门"事件等,已完成鉴定近5000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组2人次被评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个人”,已出版专著1部,参编国家宣贯材料1部;申请发明专利1项(专利申请号:201310132918.7),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论文3篇,被引用98次;国际会议上报告6人次。
姓名: 吴何坚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wuhj@ssfjd.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