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自抗凝透析器

0

登记号:G20190087

所属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学科分类:材料化学;

关键词: 环保 健康 医学 高分子 血液透析

绿色分类:其它;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自抗凝透析器
成果登记号: G20190087 学科分类: 材料化学;
绿色分类: 其它; 项目关键词: 环保  健康  医学  高分子  血液透析
推荐单位: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成果所处阶段: 中期阶段
合作方式: 面洽, 成果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国家/地区: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一、项目简介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病(尿毒症)及血液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国尿毒症患者有200多万,目前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不足20%,我国目前血液透析器的市场达到5000万只/年,随着我国大病医保政策的实施以及血液透析中心的建立,血液透析的市场将逐年增加,增长速率达20%以上。高端的血液透析器基本被德国的费森、美国的金宝、日本的尼普洛等占据。目前的透析膜主要是聚砜及聚砜等聚合物经过干-湿纺丝形成中空纤维膜制备而成。聚砜膜机械强度与化学稳定性好,耐辐射消毒,超滤系数可调节。但是生物相容性较差,在长期透析过程中会引发患者的凝血、炎症、过敏、透析性淀粉样变等临床反应。血液透析临床治疗过程中,常注射未分级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剂,起到抗凝血、抗血栓、抗炎、抗过敏、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用。然而大量肝素的使用往往加大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并且肝素长期依赖也会导致皮肤反应,血浆脂解活性的抑制,嗜酸粒细胞增多,高钾血症,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针对此问题,我们发展了自抗凝透析器技术,即透析过程中不需外加抗凝剂,透析膜表面具有自主抗凝特性,可实现整只透析器的抗凝甚至非凝,具有优异的血液相容性,是新一代的血液透析技术。

二、合作内容

(一)涉及到的主要相关技术简介

抗凝透析器主要采用界面交联技术实现透析膜的表面仿生修饰,通过可控聚合技术合成亲水基团和磺酸及羧酸基团序列分布的聚合物,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聚合物在透析器内的均匀分布,在透析膜限域通道完成界面溶胀及界面交联固定,分别亲水基团的抗蛋白吸附以及磺酸羧酸基团的抗凝机理共同提高透析器的血液相容性。该技术可实现整支透析器的在线抗凝改性,在分子尺度实现透析膜的表面改性,改性的透析器具备自抗凝特性,适用于现有的聚砜或聚醚砜透析器,且不改变透析器原有的清楚性能。主要特色:优异的血液相容性;良好的清除效率(中分子及磷),生物安全及稳定性。抗凝血主要指标之一的APTT可达到600s以上,而目前临床上用到的透析膜的APTT<50s,PT>34 s,TT>26 s,FIB<140 mg/dL,抑制补体激活及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透析性能:尿素的清除率>300 mL/min, 对肌酐的清除率>280 mL/min,对溶菌酶的清除率>164mL/min。因为可以大幅度降低透析过程中的肝素使用量。

(二)拟合作区域及合作对象

该技术未来可以与透析器生产企业共同开发,作为新型医疗器械耗材申请三类注册证,作为新型的透析器,用于肾脏病、血液疾病等治疗,市场空间巨大,2017年,我国血液透析器的市场达到5000万只/年,市场空间巨大。

(三)拟合作模式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产业化

四、项目实施单位

2004年,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十多年来宁波材料所始终坚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定位,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措施,从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团队。研究所现有各类员工1048人,其中正高级292人,副高级171人,正式员工平均年龄33.6岁;其中院士2名,杰青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3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7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8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以人才带团队,围绕学科规划,已组建了53个团队,其中1个团队获科技部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2个团队获中国科学院国际创新团队支持,2个团队获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支持;6个团队获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支持;18个团队获宁波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支持,10个团队获宁波市“3315高端创新团队”支持。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储备人才。宁波材料所现有15个研究生培养点,其中6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截至2017年底,在学研究生889人;全所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招收博士后399人,其中在站博士后106人。

研究所已建设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平台,具备了服务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了公共测试、专业研发、工程化、先进制造等四大类支撑平台,目前拥有5亿多元的先进科研装备;建成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各类平台15个。


姓名: 刘苏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官西路1219号
电子邮件: liusu@nimte.ac.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