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水源生态湿地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技术

0

登记号:G20180459

所属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学科分类:化学;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环境学;

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 吸附与水力调控耦合 物理介质的强化

绿色分类:湿地生态保护;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水源生态湿地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技术
成果登记号: G20180459 学科分类: 化学;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环境学;
绿色分类: 湿地生态保护; 项目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  吸附与水力调控耦合  物理介质的强化    
推荐单位:

浙江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
合作方式: 面洽, 成果所属行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一、技术名称:水源生态湿地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技术

二、适用行业:水资源保护

三、技术提供方: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四、适用范围:污染水源生态治理

五、技术内容:

针对冬季低温期湿地对氨氮去除效率较低的问题,对湿地不同运行期、不同功能区、不同结构单元的土壤/沉积物开展氨氮氧化微生物的定量化研究,揭示了湿地不同运行期、不同功能区、不同结构单元的土壤氮素微生物作用强度和贡献率的不同,揭示了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对氨氮的净化过程,发现植被型水陆交错带边缘区是净化微生物最多、活性最强的区域——“高效反应区”。提出了生物接触氧化、吸附与水力调控耦合作用的湿地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技术,主要包括: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改进技术,充分发挥水陆交错带边缘的过滤净化效应,以增加水源水在湿地交错带边缘的过滤比例、氨氮氧化能力、磷吸附能力;水力调控和水质净化功能耦合提高技术,通过合理水力调控使更多水量流经根孔植物床,局部强化曝气,分步进水、物理介质的强化等工艺进一步强化水陆交错带的边缘过滤效应,从而提高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冬季常绿植物的配置。

六、技术效果:

污染河网水源经水源生态湿地处理后,出水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水质指标全年平均去除率可达45%、10%以上。冬季低温期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也可达20%以上。

七、技术示范与应用推广情况:

第三方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4月到2017年3月对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0%、12.8%。2016年-2017年冬季低温期(2016.12-2017.2)第三方监测结果:进水氨氮1.02 mg/L,出水氨氮0.80 mg/L,去除率22.1%,进水CODMn 4.41 mg/L,出水CODMn4.07 mg/L。

八、投资与运行成本估算:

嘉兴贯泾港水源生态湿地工程(规模2200亩)累计投资1.88亿元,运行成本约为0.055元/吨水。

九、投资回收期:

水源湿地任务旨在从源头上保障饮用水水源的供水安全,作为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安全保障的第一道屏障,具有很强的生态和水质缓冲性,有效地从源头上缓解了氨氮、有机物的威胁,并具有综合削减其他各类污染物的能力,减轻了水厂的运行负荷。具备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十、成果转化推广前景

课题成果海宁长水塘湿地(2608亩)获得应用,并在海宁泰山港湿地(1521亩,其中南区于2016年5月调试水泵试通水)中获得进一步应用。目前这几块湿地的推广面积将达到7800亩以上,日供水100万吨以上。

研发成果应用后可以较大幅度地保障水源水的安全性,并降低自来水厂处理药剂的投加量,具备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湿地作为水源水预处理的通用产品,其工艺合理,管理运行方便,湿地处理工艺使原本复杂的水处理工艺尽可能地简化了(比如减少生物预处理工艺),相比复杂的水处理工艺其风险系数要低很多,并且降低了管理和运行的风险。此外,湿地区作为城市绿地的有效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等多方面的服务功能和价值,间接效益比较可观。可见,课题成果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姓名: 成果录入人员4 性别:
出生日期: 2018-05-16 08:00:00.0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