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中国红鲤的种质创新与应用

0

登记号:G20171603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水产养殖学;

关键词: 应用 创新 种质 红鲤

绿色分类:生态渔业;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中国红鲤的种质创新与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171603 学科分类: 水产养殖学;
绿色分类: 生态渔业; 项目关键词: 应用  创新  种质  红鲤  
推荐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
简介: 点击查看
所属学科:水产养殖技术学科。 我国虽是世界头号水产养殖大国,但还不是水产养殖强国,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水产种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较为落后,优异水产种质资源远未得到有效发掘和利用,遗传选育良种对水产养殖的贡献率低(约30%)。红色为基本体色的红鲤是我国鲤中的特别类群,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独特的种质特性和育种价值。本项目以瓯江彩鲤等5种土著红鲤为研究对象,普通鲤(青灰色)和日本锦鲤为参照材料,通过10余年系统研究,拓展和丰富了鱼类的种质研究方法和种质开发技术,创造了食用和观赏两用的中国红鲤的种质应用方式,将瓯江彩鲤从浙江省瓯江流域的狭窄区域性养殖推广至10个省市区的全国性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关键创新点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种质研究方法创新:①在上海海洋大学原已建立的形态、养殖性能、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分子遗传五大层次种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数量遗传与体色遗传两大层次,将研究方法从"五大"层次发展到"七大"层次,继续保持上海在国内水产动物种质研究的领先地位;②建立了鲤选育群体逃逸对野生群体"遗传污染"的鉴别方法,为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③取得了重要的基础性创新成果: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红鲤的遗传育种效应;国际上率先开展鱼类发育数量遗传学研究,提出了鱼类育种中最佳筛选时期的数量遗传学依据;发现国际上首个调控鱼类体色的microRNA(miR-429);首次提供了日本锦鲤起源于我国瓯江彩鲤的遗传学证据,并揭示欧洲鲤群体来源于东亚。 (2)种质开发技术创新:①创新鱼类育种技术,率先提出和建立鱼类配套系育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②选育出国内首例配套系育种理论指导产生的、食用和观赏两用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瓯江彩鲤"龙申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2-2011),其体色表型一致性达96.81%,生长速度提高19.38%,为我国鱼类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③创制出"红-白"和"红-白-黑"2个瓯江彩鲤新种质材料。 (3)种质应用方式创新:①创建瓯江彩鲤稻鱼生态种养的"浙江模式"和"贵州模式",为养鱼稳粮增收做出了贡献;②建立兴国红鲤、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池塘主养与混养并举的"江西模式"。 2. 主要知识产权与论著情况 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1个;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6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IF>5的1篇);出版专著1部;论著共被引用622次;培养研究生19名。 3.应用推广与经济、社会效益 已将瓯江彩鲤"龙申1号"推广到全国10个省市进行应用养殖。近三年来,推广瓯江彩鲤等中国红鲤稻鱼生态种养、池塘主养与混养等养殖面积共275.17万亩,新增直接产值37.12亿元、利润12.60亿元。 项目所取得的配套系育种技术已应用推广到上海5个水产养殖对象(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青虾、团头鲂、翘嘴鲌)和广西、海南各1个水产养殖对象(尼罗罗非鱼)的育种实践和苗种生产,近三年的推广应用面积53.38万亩,新增间接产值8.79亿元、利润3.80亿元。 近三年开展技术培训达3350人次。
姓名: 周婷婷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ttzhou@shou.edu.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