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精选库
大宗固废大掺量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在绿色建筑围护结构中的产业化应用

0

登记号:G20172835

所属行业:采矿业

学科分类:组织工程材料;

关键词: 工业副产石膏 疏浚泥沙 建筑垃圾 免煅烧预处理 高耐水

绿色分类:其他废弃物/副产物回收利用;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大宗固废大掺量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在绿色建筑围护结构中的产业化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172835 学科分类: 组织工程材料;
绿色分类: 其他废弃物/副产物回收利用; 项目关键词: 工业副产石膏  疏浚泥沙  建筑垃圾  免煅烧预处理  高耐水
推荐单位: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采矿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本项目属于环境科学技术领域。 目前,上海地区工业副产石膏、疏浚泥沙和建筑垃圾(不含渣土)年产生量达3000万吨,环境约束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上海年使用建筑围护结构材料1500万方,具有消纳大量固废潜力。但由于工业副产石膏“预处理能耗大、耐水性差”;疏浚泥沙“含水率大、安全性差”;建筑垃圾“成分复杂、品质不稳定”等限制其在围护结构材料中资源化应用。本项目针对上述难题,系统开展工业副产石膏、疏浚泥沙、建筑垃圾用于围护结构材料技术研究,推动工业副产石膏、疏浚泥沙、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1)国内率先提出基于低温活化的工业副产石膏免煅烧技术和高耐水技术理论体系,克服了石膏基胶凝材料能耗大、耐水性差技术障碍;首次开发了高耐水石膏复合胶凝材料(专利号:ZL201310295907.0)和防潮石膏砂浆,固废掺量达80%,绝干抗压强度提高90%,软化系数提高2~3倍,建立了国内首条10万吨/年防潮石膏砂浆生产线。 2)开发优质絮凝剂,实现含水量为89%的疏浚泥沙体积减量67%,经浓缩脱水分离的上清液满足标准(CJ343-2010)要求;创新地开发疏浚泥沙围护结构材料(专利号:ZL2005200466281),其泥沙掺量达60%,重金属溶出量低于国标(GB 5085.3-2007)限定值98%以上。 3)国内率先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技术体系,研发3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建筑垃圾-淤泥沙蒸压灰砂砖配制技术(申请号:CN 201610153749.9),废弃物取代天然资源由30%提高到40%~100%;100%替代II级粉煤灰的建筑垃圾粉末掺合料(专利号:ZL201310454732.3);建筑垃圾掺量为40%的低消耗商品砂浆配制技术。 4)国内首次确定工业副产石膏、疏浚泥沙特征污染因子,提出复杂侵蚀环境下大掺量固废围护结构材料耐久性影响机制,建立基于固废特征污染因子的围护结构材料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方法。开发适应于夏热冬冷地区的防火防潮节能节材型围护结构体系,防火性能A1 级,体积吸水率低于10%,空调能耗降低3%,固废掺量达80%。 本项目申请专利7项(授权3项),发表专著1部、论文19篇,编制产品标准、规范等6项,其中主编标准4项。本项目成果获中国建筑砌块协会、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权威机构高度评价,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解决了工业副产石膏、疏浚泥沙、建筑垃圾在建筑围护结构材料中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促进了围护结构体系绿色化、功能化能级提升。成果在上海中心、上海国展中心、虹桥商务区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面积达1900万m2,并推广应用于杭州绿城、宁波东钱湖东海瀛台等工程,应用范围覆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为10余家材料生产和工程施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本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产值约4.36亿元,新增利税约0.61亿元,利用工业副产石膏34.5万吨,疏浚泥沙24.5万吨,建筑垃圾55万吨,节能4.0万吨标煤,减排30万吨CO2,减少土地占用285亩,节约粘土19.3万吨,保护耕地103亩(按挖土深度2米计)
姓名: 黄毅明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hym@sribs.jk.sh.cn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