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精选库
历史建筑绿色改造关键技术

0

登记号:G20171135

所属行业:

学科分类:装修机械;

关键词:

绿色分类:可持续建筑;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历史建筑绿色改造关键技术
成果登记号: G20171135 学科分类: 装修机械;
绿色分类: 可持续建筑; 项目关键词:         
推荐单位: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所处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项目所属科学领域为: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旧城历史改造过程中将遇到大量优秀历史建筑改造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历史建筑使用功能,除外立面结构需要原位保留外,内部结构需要置换,甚至会新增地下室。已有历史建筑改造多偏于修缮性加固,全方位改造技术尚不成熟。本项目对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地基基础加固托换、内部结构置换、地下室增设等改造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创新技术成果: (1)创造性地提出地基基础加固托换方法,开发出组合式锚杆地基加固技术、保留外墙基础托换技术,解决了历史建筑地基基础承载力低、保留外墙与新置换内部结构差异沉降大的难题。相关技术成果已获发明专利:保留外墙托换方法(ZL200910198335.8)、基础托换节点的处理方法(201110002604.6)。 (2)创造性地提出结构整体逆向置换方法,开发出保留外墙无损保护技术、保留外墙叠合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实现了保留外墙的无损抗震加固,有效缩短了历史建筑内部结构置换周期。相关技术成果已获发明专利:结构整体逆向置换施工方法(201010153635.7),已获实用新型专利:保留外墙抗震加固结构(ZL200920211904.3)、保留外墙加固装置(ZL200920211905.8)。 (3)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建筑原位地下空间开发方法,开发出基础二次托换技术、组合式刚性墙趾技术,确保了历史建筑增建地下室过程中上部结构的安全稳定性。相关技术成果已获发明专利:一种对历史建筑增建多层地下室的施工方法(ZL200710046439.8)。 项目研究成果已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5篇。研究成果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的查新与水平检索,表明项目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 一致认为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上海科学会堂(1958年)、衡山宾馆(1934年)、和平饭店(1929年)、益丰洋行(1923年)、外滩源33号(1849年)、上海大世界(1928年)、徐汇中学(1850年)、卢湾区第47、48街坊(1920年)等优秀历史建筑改造工程,重塑了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对历史建筑进行了针对性改造,提升了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项目研究成果实施近三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为:累计新增产值10800万元,累计新增利润216万元;累计新增税收368.28万元。项目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为历史建筑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成果符合绿色建造"四节一环保"要求,其社会效益显著。
姓名: 李筠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lijun19790612@163.com
相似的成果
匹配的需求

无记录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