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0

登记号:G20200025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学科分类: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绿色分类:生物质废弃物/副产物回收利用;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成果登记号: G20200025 学科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绿色分类: 生物质废弃物/副产物回收利用; 项目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推荐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

成果所处阶段: 中期阶段
合作方式: 整体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 成果所属行业: 农、林、牧、渔业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技术概述: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可用做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工副业生产的原料等。农作物秸秆用做肥料主要方式有直接利用和加工利用两个方面。直接利用一般采取秸秆直接还田的方法,加工利用主要是利用秸秆堆制有机肥料。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除了直接饲喂外,还有青贮、黄贮、微贮等方法,利用窖、池或塑料袋等,都可以实现集中规模化加工。近几年利用专门的机械设备或秸秆饲料生产线,把秸秆加工成颗粒或块状干饲料发展较快。秸秆的燃料利用主要有生产沼气、秸秆气化和用秸秆作为生物质进行发电三种方式。农作物秸秆的用途还有做培养基栽培食用菌、造纸、生产纤维密度板、植物地膜、餐饮具、包装材料、育苗钵等,以及用秸秆制造酒精、淀粉等化工原料。除秸秆直接还田利用外,其他利用途径都存在农作物秸秆产出的季节性与秸秆利用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必须采用秸秆收、加、贮、运机械化技术和建立秸秆的收加贮运运行机制。


技术效果:

一是玉米机械化收割作业可降低作业成本,比人工收割亩作业成本降低14元左右。机械切碎比人工切碎每吨降低作业成本11元左右。采用专用秸秆根茬收割捡拾打捆机一次性完成高留茬秸秆的收割、捡拾、挤压、捆扎或用秸秆捡拾打捆机完成联合收获机抛撒在田问的秸秆的捡拾、挤压、捆扎等多道工序,具有高效、省工、抢农时等明显效益。二是减少损失。机械收获和切碎加工秸秆比人工作业可以减少损失为5%。三是商品率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可以提高秸秆的商品率。机械揉碎、裹包后销售,利润率可达50%左右。用于发电的秸秆收贮,每亩秸秆农户可获得30元的收益。此外,田间秸秆根茬处理后,为下茬作物的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缺苗断垄现象的发生,可亩增产粮食15kg,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要点:

(1)农作物秸秆收获机械化还田技术:小麦秸秆收获还田是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的同时,使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专门装置粉碎秸秆,抛撒于地表;玉米秸秆还田,一是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在收获玉米果穗的同时实现秸秆粉碎还田。二是应用玉米青贮收获技术,在玉米摘除果穗后或连带果穗直接进行田间收获粉碎后用做青贮饲料,实现过腹还田。三是在人工摘除玉米果穗后,应用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粉碎还田。

(2)农作物秸秆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以玉米秸秆的青贮加工为主,有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两种,即将蜡熟期玉米通过青贮收获机械一次性完成摘穗、秸秆切碎、收集,或人工收获后将青玉米秸秆铡碎至1~2cm长,含水量一般为67%~75%,装入塑料袋或窖中,压实排除空气以防霉菌繁殖,然后密封保存,40~50天即可饲喂。

(3)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将玉米蕊、棉柴、玉米秸、麦秸等干秸秆粉碎后作为原料,经过气化设备(气化炉)热解、氧化和还原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经净化、除尘、冷却、储存加压,再通过输配系统送往用户,用做燃料或生产动力。

(4)农作物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成套技术。以玉米秸、稻草、麦秸、向日葵秆、高梁秆等农作物秸秆,加转化剂后压缩,利用压缩时产生的温度和压力,使秸秆氨化、碱化、熟化,使秸秆木质素彻底变性,提高其营养成分,制成品质一致的颗粒状饲料,成为反刍动物的基础食粮。经加工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粗蛋白质含量从2 %~3%提高到8%~12%,消化率从30%~45%提高到60%~65%。该技术适用于公司加农户模式,能工厂化生产,商品化流通,生产成本低。

(5)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利用大型铡草机将秸秆粉碎,用水把秸秆浸透,分层在秸秆上撒上畜禽粪便和腐熟剂,堆制过程中用机械均匀翻动,再堆成半圆体进一步腐熟,数日后晒干粉碎,由秸秆有机肥造粒机加工制成颗粒状肥料,再装袋运输和销售。

(6)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剩余的蘑菇糠是优质有机肥可还田。

(7)农作物秸秆工业用品加工技术:以玉米、小麦等各种秸秆为原材料,利用高压模压机械设备,经碾磨处理后的秸秆纤维与树脂混合物在金属模具中加压成型,制成各种高质量的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的纤维板材制品,应用范围广泛。

姓名: 白滨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中国 联系地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
电子邮件: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