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生态混凝土系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0

登记号:G20171834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环境水利;水处理;

关键词: 生态混凝土(又称绿化混凝土)

绿色分类:湖泊生态保护;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生态混凝土系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171834 学科分类: 环境水利;水处理;
绿色分类: 湖泊生态保护; 项目关键词: 生态混凝土(又称绿化混凝土)        
推荐单位:

上海嘉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上海 知识产权: 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国内在水务、航道、铁路交通、城市绿化等诸多沿岸水土流失防护工程中,普遍使用浆砌块石防护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原有环境的生物链割裂,生态环境遭受二次破坏。为了在进行水土流失防治的同时,努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本公司根据各类工程实际,发明了复合式构造技术,将高强度混凝土外框与生态混凝土有机结合,同时满足防护安全和生态修复要求,降低造价;根据提出的盐碱性水环境理论配制的改性添加剂,采用缓释离子交换方法,将混凝土析出的有害盐碱物与添加的复合改良营养材料发生反应转化为植物生长营养元素,使得各种水泥均可应用,实现了水泥品种和植物品种选用的广谱性,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制作工艺简便,造价远低于日韩技术。长效缓释营养土制作技术不仅短期内可以保证植物的充分生长,而且可以在长期内对植物生长周边环境进行缓慢改良,使植物生长具有延续性,几年之后实现自然的生态修复效果。 生态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发明型专利(专利号00136119.8)。它科学地解决了混凝土里不能繁衍花草的难题,既能使硬地在不改变原有功能基础上绿化,又能使绿化在保证原有景观中得到展示和运用,解决了传统防护工程中“绿化”与“硬化”的矛盾;将混凝土的防护功能和植物的生态功能完美结合,再造由草与水,草与硬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实现了防护和生态修复的统一。 生态混凝土系列技术获得了水利部重点推广证书,已在全国200多个项目中应用,应用面积超过300万㎡,包括三峡库区水位变动区的生态防护工程、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程、太湖及巢湖生态水岸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2003年,公司在上海浦东的张家浜航运及景观河道建设中,完成了国内第一个绿化混凝土技术水下防护工程;2004年,公司在河南郑州的环城高速公路路基防护工程中,首次采用了绿化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2005年,公司在江苏省高淳固城湖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湖滨水岸绿化混凝土生态防护工程;2006年,公司在上海市青浦区淀浦河的生态河道驳岸建设中,首次应用了墙式绿化混凝土技术;2007年,公司挫败日本、韩国等相关企业,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配套水利工程大量应用了公司的绿化混凝土技术和产品;2009年,公司在湖南长沙小河道整治工程中,首次应用了土工格室浇筑式绿化混凝土;2011年,公司在重庆开县的三峡水库水位变动区大量采用绿化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解决了三峡库区在高边坡、高水位变动条件下的滑坡及水土流失问题;2012年,在河南新乡高速铁路路基防护工程中采用了绿化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是绿化混凝土技术在国内高铁工程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
姓名: 李燕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 439479927@qq.com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