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精选库
近海贝藻养殖系统环境影响及资源承载力评估技术

0

登记号:G20230290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学科分类:资源科学技术;

关键词: 近海贝藻 资源承载力

绿色分类:资源开采及利用;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近海贝藻养殖系统环境影响及资源承载力评估技术
成果登记号: G20230290 学科分类: 资源科学技术;
绿色分类: 资源开采及利用; 项目关键词: 近海贝藻  资源承载力      
推荐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成果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其他 成果所属行业: 农、林、牧、渔业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适用范围

水产养殖

技术提供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技术简要描述

聚焦“如何维持水产养殖系统可持续产出与养殖环境间的平衡关系”这一科学问题。从养殖环境、养殖物种、养殖方式三个层面入手,形成“环境检测-科学预测-模式构建-养殖示范-评估优化”的环形全链条式工艺流程,系统开展养殖海域生态调查与承载力评估。将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产业技术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需求有机结合,以理论支撑养殖系统生态调控技术为目标,构建养殖系统承载力评估模型,指导养殖物种类别和养殖数量配比。



技术信息

近海贝藻养殖系统环境影响及资源承载力评估技术,包括前期数据收集、后期数据处理与软件运行两部分。

商业应用情况

希望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得到的帮助/支持

设备投资

前期收集软件运行所需环境数据,需配备多台剖面流速仪、多参数水质仪、光照自动记录仪和1台营养盐分析仪;后期数据处理与软件运行需要配备图形工作站2台,总计300万元。

年运行维护费

前期数据收集设备的投放与回收以及样品采集测定需投入人工10人,工期30天,后期仅需要1名专业人员从事数据处理与软件运行,总人工费用约为10万元。设备折旧费、修理费、管理费约为每年5万元。

投资回收期

在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的前提下,本技术的投资回收期预计为2年。测算依据:第1年,完成前期数据收集与软件运行工作,所需经费包括设备费+人工成本,共计约为300万元;第2年,按照本技术的评估结果开展养殖生产,将有效避免过度养殖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和养殖生物品质下降,回报将远超过前期投资。

附加效益

与未采用该技术之前相比,该技术的附加效益为:可避免低密度养殖造成的养殖水域浪费等问题,附加效益=节约水域面积×单位海域租用费用。

综合效益

使用该技术,将有效避免过度养殖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和养殖生物品质下降,也可避免低密度养殖造成的养殖水域浪费等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障碍对技术转移影响等级

技术成熟度

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典型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资助下,构建了桑沟湾贝藻综合养殖系统模型,目前模型已通过校正与验证。借助该模型,可在养殖生产之前,通过输入养殖品种(海带、太平洋牡蛎和栉孔扇贝等)、养殖密度和养殖周期等参数,方便快捷地得到环境影响(营养盐、浮游动植物等)的评估结果和养殖生物的生长曲线和最终产量。

技术适用性

该技术目前仅适宜在近海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中推广,如东南亚麒麟菜与热带经济双壳贝类综合养殖体系。是上游养殖规划与下游养殖生产之间的有效载体,且前期环境数据的收集工作将有效解决地域、规模、环境、资源能源等因素对该技术应用的限制。

技术稳定性

该技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部分,前期环境数据的收集将有效避免不同海域的环境对该技术应用的干扰,且后期数据处理与软件运行不受环境等条件影响。

技术安全性

不同于工程建设项目,该评估技术不存在发生污染、易燃易爆高毒性物质泄露等环境、安全事故风险的可能,且该技术成本仅需一次投入,运行成本低、回报快、投入产出比高,不存在上游资源限制、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接受度不高等系统风险。

技术转移推广障碍

知识产权转让

本技术知识产权归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已取得软件著作权信息如下:贝藻养殖系统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软件V1.0,软著登字第6596542号;鱼贝藻养殖系统与环境互作机制模型软件V1.0,软著登字第6596543号。


姓名: 左秀婷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中国 联系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
电子邮件: zuoxt@sstec.org.cn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