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核心库
有机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和智能化控制修复技术

0

登记号:G20230133

所属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学科分类: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关键词: 有机污染场地 化学氧化 智能化控制修复

绿色分类:土壤环境;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有机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和智能化控制修复技术
成果登记号: G20230133 学科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绿色分类: 土壤环境; 项目关键词: 有机污染场地  化学氧化  智能化控制修复    
推荐单位:

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成果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其他 成果所属行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1. 技术名称

有机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和智能化控制修复技术。
2. 适用范围
含氯代有机物、 多环芳烃、 石油烃等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原位修复。
3. 技术内容
3.1 技术原理
该技术采用搅拌或高压旋喷等方式, 根据污染物浓度梯度分批次、 分种类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区域添加缓释、 高效的氧化药剂, 最终达到氧化降解效果。 针对一般( 超过《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试行)》( GB 36600-2018) 标准筛选值 0~ 2 倍) 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使用自主研发的碱活化过硫基药剂; 针对超高浓度( 超过 GB 36600-2018 标准筛选值 2 倍以上) 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使用小分子有机酸和螯合剂( EDTA-2Na) 改良的 Fenton 试剂和活化过硫酸盐药剂进行复配修复, 利用活化释放的自由基, 形成双氧化系统增强氧化能力,降解有机污染物。 在修复施工过程中, 利用水环境中多源混合噪声监测参数进行模拟计算, 获取最优工艺运行条件, 在将土壤或地下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物质的同时, 实现了修复过程与工艺的智能化控制。 该技术药剂使用量可减少 15%,部分含氯有机物降解率可提高 20%。

3.2 主要创新点

( 1) 研制了具有高滞留特性的强氧化修复药剂, 通过多自由基团组成双氧化系统增强氧化性能, 并以小分子有机酸、 螯合剂提升药剂滞留性能, 扩展了药剂 pH 适用范围, 提高氧化降解效率。
( 2) 发明了原位和异位化学氧化修复装备, 通过“精准注入—迁移缓释—强化氧化—抽出处理” 过程及水力循环周期性运行方式, 实现精准修复。
( 3) 构建了混噪驱动下有机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揭示了多源混合噪声对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降解过程的影响机制, 发明了基于风险—成本两级管控的水力循环过程优化技术,实现动态精准控制。
4. 污染治理或环境修复效果
修 复 后 土 壤 和 地 下 水 中 有 机 污 染 物 浓 度 达 到 GB 36600-2018 筛选值、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2017) Ⅲ类水 质限 值或场 地修 复目标 值, 相关 污染 物初始 浓度在5mg/kg~ 5000mg/kg 时, 去除率 70%~ 90%。
5. 技术示范情况
该技术已在 25 个项目中应用, 总计修复土方量约 37.3 万 m3,修复地下水方量约 4.3 万 m3。 其中天津西青区高泰路地块土壤修复工程,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面积 11017.1m2, 修复深度可达 5m,修复土壤量 34964.5m3, 土壤修复因子主要为 TPH 脂肪烃 C6-C8、C8-C10 及芳香烃 C8-C10; 地下水修复面积 10139m2, 修复量35486.5m3, 地下水修复因子主要为 TPH 脂肪烃 C8-C10、 C10-C12及 C12-C16, 修复对象为浅层地下水。 修复后土壤、 地下水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抽出的地下水经处理满足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12/356-2018) 三级标准后, 排入当地市政排水管网。
6. 投资估算
以天津西青区高泰路地块土壤修复工程为例, 总投资4308.61 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91.35 万元。
7. 投资回收期
以天津西青区高泰路地块土壤修复工程为例, 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 3.26 年。
8. 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前景
近年来, 我国对位于市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全面实施“退城进园” 战略, 现在约 90%的农药等生产企业已搬迁或正在搬至工业园区, 遗留数量庞大的有机污染场地待修复后再利用。该技术成果不仅解决了含农药、 氯代有机物、 苯系物及石油烃等污染场地修复治理的难题, 而且对于焦化、 染料、 医药、 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污染场地修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姓名: 左秀婷 性别:
出生日期: 职务:
国籍(地区): 中国 联系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
电子邮件: zuoxt@sstec.org.cn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技术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