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技术银行!
登录 注册
成果库
空间环境热管理用氮化硅陶瓷毛细芯的研制及其应用

0

登记号:G20200529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物理学;冶金工程技术;

关键词: 多孔氮化硅毛细芯 环路热管 空间热管理 控温精度

绿色分类:其他资源效率提升;

  • 基本信息
成果名称: 空间环境热管理用氮化硅陶瓷毛细芯的研制及其应用
成果登记号: G20200529 学科分类: 物理学;冶金工程技术;
绿色分类: 其他资源效率提升; 项目关键词: 多孔氮化硅毛细芯  环路热管  空间热管理  控温精度  
推荐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成果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面洽, 成果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国家/地区: 中国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其他
简介: 点击查看

项目属于结构陶瓷领域,针对空间热管理的迫切需求,发明了多孔氮化硅(Si3N4)毛细芯,解决了当前“环路热管传热功率低、控温精度差”等瓶颈问题,实现了多孔陶瓷毛细芯在空间热管理领域的首次应用。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飞船等航天器载荷以及功耗逐渐增大,为确保设备的稳定工作,对系统散热和恒温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当遥感空间相机焦平面的温差超过1℃时,会出现材料热不均匀膨胀导致的光轴偏移等问题。空间热管理主要由环路热管来承担,其核心部件“毛细芯”起到压缩机的功能,通过毛细吸力,促使冷媒的液-气相变,实现环境的温度调节和控制。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性能“毛细芯”,严重制约了我国空间热管理水平的进步和提高,属卡脖子的瓶颈技术。针对上述研究背景,开展空间热管理用氮化硅陶瓷毛细芯的研制,主要发明点如下:1) 发明了氮化硅陶瓷的低温相转变烧结技术:通过添加烧结催化剂,使烧结温度降低100℃~200℃,促进了颗粒状α-Si3N4向棒状β-Si3N4转变,原位生成的自增强β-Si3N4,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在气孔率为66%时,材料的压缩强度由13MPa提升到180MPa,解决了高强度与高气孔率的矛盾。2) 发明了单孔径分布多孔Si3N4陶瓷的精确控制及近净尺寸制备技术:通过烧结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协同控制,实现β-Si3N4晶粒的可控生长,使Si3N4多孔陶瓷由多孔径分布向单孔径分布转变;同时通过钉扎效应,控制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收缩小于3%,实现了近净尺寸成型。毛细抽吸力达到70KPa,是金属毛细芯的3倍。3) 通过毛细芯的流道设计,首次实现陶瓷芯在空间热管理的应用:由于金属易形变和封孔,无法进行流道设计;陶瓷材料的高硬度和脆性断裂,能确保加的尺寸稳定性和开口气孔率,突破了金属毛细芯的设计局限性;同时解决了毛细芯和金属蒸发器壳体连接难题,研制出高性能环路热管。目前陶瓷毛细芯已经在高分九号、高景一号系列和XX系列等型号10余颗卫星上获得应用,其中高分九号已稳定运行5年。具体表现:传热能力从金属芯的50W提升到陶瓷芯的1000W,目标控温精度从金属芯设计指标的±10℃提升到陶瓷毛细芯的±0.4℃,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于该环路热管的优异性能,获得了空间热管理领域的高度认同,已确定采用陶瓷毛细芯待发射的有测绘、侦查等多个系列20余颗卫星。近5年,向相关用户提供各种规格的毛细芯200余套,使用率100%。陶瓷毛细芯的研制成功,摆脱了对进口金属毛细芯的依赖,使我国在空间热管理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开拓我国空间热管理的崭新局面。本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0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发表代表性SCI论文18篇、EI论文2篇。2019年3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成果鉴定,由三位工程院院士等七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定:该成果属于国际首创,产品技术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姓名: 曾宇平 性别:
出生日期: 2020-05-27 08:00:00.0 职务:
国籍(地区): 中国 联系地址: yaqinzhu@mail.sic.ac.cn
电子邮件: yaqinzhu@mail.sic.ac.cn
相似的成果
相关专家
绿色科技信息网